导读:本文是由hz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4岁男童患上脓毒血症,mNGS锁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内容
4岁男童患上脓毒血症,mNGS锁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科李玉川教授团队治疗了1例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对患儿外周血型mNGS检查,迅速锁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该病例为非流行地区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患儿哥哥因同一疾病死亡。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罕见,病死率高,虽然在非流行地区较少见,但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尽早完善病原学检查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该病例已被《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收录。
图 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1例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诱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以及生化异常的综合症。寒战、高热、咳嗽、胸痛以及意识障碍等是脓毒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脓毒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循环障碍,危及生命安全,常伴有急性肺损伤,其预后效果较差,具有高病死率等特点。
病例概况
患儿,男,4岁3月,入院前10天出现发热,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体温未见好转,入院前4天出现关节肿痛。
患儿有发热,伴畏寒、寒战,发热后6天先后出现关节肿痛。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等,皮肤无明显破溃。
采用血培养、骨髓培养以及外周血mNGS均提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入院后采取接触隔离,踝关节制动,以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他啶等抗感染治疗。
临床转归后体温正常,且关节肿痛好转。
图 患儿mNGS检测报告
患儿既往体健,与哥哥同一天发病,不排除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可能。患儿哥哥年仅10岁,发病后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观察,查血培养、外周血mNGS均提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3天后因"脓毒性休克"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哥哥发病前十余天曾到水稻田玩耍……而稻田正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极佳栖息地。
病原小百科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P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热带和亚热带人兽共患的疾病。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湿度均有利于该菌的生长繁殖。该菌可存活于水源、土壤及一些植物中,特别常见于稻田,环境适应能力强。
流行及传播途径
类鼻疽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洲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该病可发生在所有年龄段,其中40-60岁的成年人是发病高峰人群,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且病死率高。其发病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多为皮肤接触雨季土壤或水后感染。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类鼻疽病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类型疾病表现类似,如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社区获得性肺炎、结核感染等,因此临床上经常误诊。该病的潜伏期为9天(1-21天),但吸入后可快速进展(<24小时)。类鼻疽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诊断的黄金标准为病原菌的培养和分离鉴定。急性类鼻疽病需要临床医生快速识别并尽早住院治疗。因此医生在初期识别疾病和早期稳定病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疗及耐药
类鼻疽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强化和根除治疗,在治疗期间持续足量的敏感抗生素可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和较好的预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存在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高度耐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还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等药物较为敏感。
类鼻疽病的发病率、疾病严重程度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及菌株的毒力有关,成人宿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酗酒、慢性肾病和慢性肺病。该患儿及其哥哥为儿童,既往体健,无相关危险因素。该患儿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但患儿哥哥在发病3天后死亡,因此临床医生应尽早留取血培养等标本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以改善预后。
该研究使用了迪飞医学迪感康mNGS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李玉川, 谢新宝, 王建设. 儿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脓毒血症1例 [J/CD] .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2022, 04(1) : E01316-E01316. DOI: 10.3760/cma.j.cmcr. 2022.e01316.
编辑: hz
本文网址:http://bjzhubo.com/news/105072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hz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主播经济网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